發(fā)布日期:2018-03-05
3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程京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與網友在線交流。程京表示,預防老年病,要一視同仁地用好中醫(yī)、西醫(yī)的各種手段。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您對于“健康中國”和健康老齡化的實施推進有什么樣的建議?
程京:“健康中國”是比較大的話題,涉及到全人、全程的事情。從懷孕開始一直到孩子生下來、孩子成長,到進入壯年、老年、離開這個世界,全程的健康都需要我們過問。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孩子生下來沒有任何缺陷,當老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無疾而終。
老年病就是特指到了50歲或者55歲以上,各種疾病的發(fā)生率到了這個年齡段變得比較高頻。對于這樣的情況,中央已經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指導方針,以預防為主,面向社區(qū)基層,對于中醫(yī)、西醫(yī)的各種手段是一視同仁的用好,而不是厚此薄彼。我們國家的中醫(yī)有很多獨特之處,尤其是對于亞健康的調理方面,西醫(yī)望塵莫及。
新華網:我們了解到您提出了治未病的“啞鈴模式”,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
程京:全民健康“啞鈴模式”中的啞鈴一頭是面向普通社區(qū)大規(guī)模重大慢病的預防篩查,啞鈴的另一頭則是針對具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
首先,過去既有的看病方法是守株待兔,例如糖尿病,癥狀不像感冒發(fā)燒那么明顯,很多病人并不知道患病了,直到最后眼底病變、糖尿病足等情況發(fā)生 ,再來到醫(yī)院就為時太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因為我們等著病人上門,得到的人群發(fā)病數據和我們主動走出去跟政府進行配合、實行社區(qū)篩查拿到的數據,兩者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于老百姓而言,有病治病是一種剛需,“治未病”這種觀念和意識尚未在他們的腦海中全面形成。我們應加快全民科普教育,而這需要政府、醫(yī)療機構、媒體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以舉國之力打贏這場慢病防控的戰(zhàn)爭。
其次,“啞鈴模式”的另一頭,服務于具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我們推出了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實體店品牌——類經堂。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整合多種高端健康管理資源,針對國人基因、體質、情緒心理、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等特點,打造了“國醫(yī)治未病”等六大核心服務版塊,通過線上和線下雙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地為民眾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新華網:一方面是社區(qū)老百姓、普通大眾,一方面是更有針對性的高端客戶。這樣的“啞鈴模式”在中國目前實施的怎樣了?
程京:社區(qū)的篩查從去年5月5號開始,我們跟重慶市政府配合,在重慶的兩江新區(qū)選擇了10萬人的社區(qū),開始進行篩查?,F在已經完成了4萬多人群的篩查。篩查出來的數據,看了以后非常令我們吃驚,同時也感覺到很欣慰。我們發(fā)現有3.8%的人得了糖尿病自己都不知道,這是非常高的比例。有11%左右的人,血糖已經嚴重異常,將成為糖尿病患者的“后備軍”,稍不注意就會成為糖尿病患者。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將中醫(yī)技術和西醫(yī)技術進行融合,獲得的圖表數據是兩者融合以后的東西。單純的用西醫(yī)的技術去進行調查,在統(tǒng)計學上看不到這么有意思的結果,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我認為“啞鈴模式”在全國的普及方面有相當大的可能性。五年前,我們做了第一次篩查,通過基因芯片技術進行新生兒出生缺陷遺傳性耳聾篩查,全北京所有常住人口可自愿接受免費篩查,沒想到99%以上的孕產婦全部選擇了做遺傳性耳聾篩查。
并不是正常聽力的爸爸媽媽結婚生的孩子就沒有問題,有相當大的比例恰恰是生理正常的爸爸媽媽生下來的孩子有問題,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攜帶了致聾基因突變,這個是隱性的。當他們兩個人的基因重合在一起的時候,從基因的角度來講,有25%的概率會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變成顯性發(fā)作。老百姓聽了以后就懂得這個道理,覺得很重要,要篩查。一經篩查,情況就不一樣了。
新華網:您是生物芯片領域的探路者,可不可以跟廣大網友科普一下生物芯片究竟是什么?
程京:簡單來講,生物芯片是一個微型的器件,生物樣品可以進入這個器件。比如,采指尖一點血,這個上面有一個導入口,一吸就進去了。所有反應在機器中自動進行,結果自動給出。這樣一個微型器件,它是用芯片加工的工藝做出來的。但是它分析的對象是有生命的物體,不僅是面向人,也可以做動物,也可以做植物,也可以做微生物,對各種各樣的指標進行分析,有可能是小分子,也有可能是基因,也有可能是蛋白,也有可能是細胞,我們統(tǒng)稱生物樣品。能夠對生物樣品進行分析的微型器件,我們就把它叫做生物芯片。
新華網:您說了這么多醫(yī)療的創(chuàng)新成果,怎么跟老百姓共建共享呢?
程京:中國人口龐大,靠大量的醫(yī)務人員去社區(qū)做家對家、人對人的健康管控非常難,至少是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對于我們從事生物醫(yī)學工程的人來講,我們始終在想怎么能夠讓健康監(jiān)護盡量少地依賴于專業(yè)人員。
最近我們開發(fā)出了一系列產品都是非常注重智能化,就像生物芯片的操作。再比如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系統(tǒng),這個儀器的操作非常簡單,它不需要你有專業(yè)的訓練,不需要你是科班出身學醫(yī)的,它相當于家用電器。當它減少了對醫(yī)務人員的依賴之后,醫(yī)務人員要做的事就是當這些數據自動推送到電腦上時,看看這些數據,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一個指令再反饋回去。醫(yī)生不在現場,也可以進行遠程醫(yī)療。因為對專業(yè)醫(yī)務人員的要求降低了,它可以迅速進行量大面廣的普及。這些東西在家里、在社區(qū)到處都有,甚至在超市,我們可以時時刻刻對健康進行監(jiān)護,真正做到想病不易。
來源:新華網